您的位置:传统文化杂谈 > 民俗文化 >

中国服饰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

文章主题:民俗文化  文章来源:文化杂谈  发布时间:2020-02-17 11:18:01

中国是个历史悠久、民族众多、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,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古老的文化,也孕育出丰富多彩、各具特色的服饰民俗。下面我们以不同历史时期,服饰民俗的发展变化特点为依据进行阶段划分:

(1)蒙昧期:在原始社会,人们为了抵御寒冷、防止虫咬及烈日暴晒,而有意识地将树叶、毛皮等披在身上。大约在1万多年前,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学会用兽骨制成针,并能将野兽皮或树皮缝合起来,披在肩上或围在腰际,用来遮盖身体起保护作用,这样就出现了原始而简陋的衣服。同时,他们还将砾石或兽牙打磨穿孔后挂在身上而作为人类最早的饰物。

中国服饰民俗文化

(2)雏形期: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,人们发明了石纺轮和陶纺轮,用它们可将毛、麻等天然纤维捻成线,织成粗糙的褐布和麻布,并用来缝制衣服。当时的衣裳主要有皮、套、围等类型,这种衣服比用兽皮和树皮缝制的衣服有很大的进步。相传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元妃“缧祖”发明的,以后逐渐出现丝织衣服。

(3)成长期:在商周时期,中原华夏的服饰已发展为上衣f裳,右衽、腰间束带。衣服种类也不断增多,有褐衣、葛衣、皮衣等,还有寝衣、丝织的帛衣等,而且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服饰颜色的崇尚也有差异,如夏尚黑,殷商尚白,周尚赤等。

(4)发展期:在西周初期,中国就形成了一套冠服制度,规定天子之服、诸侯之服、卿之服、大夫之服、士之服各不相同。春秋战国时期,华夏族的衣服还是右衽、上衣下裙,男子穿短裙,女子穿长裙。衣袖较宽,垂臂时手指不露。在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,汉族人吸收了胡服窄袖短衣、长裤便于骑马射箭的长处。这一时期的下衣有裳、绔、裤三种,女子以裙(裳)为常服。汉族的鞋统称为履,质料一般为革、丝、麻、草等,式样较多。木鞋称为履,高简皮鞋称为缇。袜子是用布帛或熟制的兽皮缝制而成。另外,古代汉民族的佩饰以玉为主,有“古之君子必佩玉”之说。汉族还有佩无刃的刀和香袋的习俗。

(5)高峰期:隋唐时代,服饰发展到了一个高峰。初唐时袍服以窄袖为主,盛唐时流行宽袖,晚唐时除宽袖外,还有半宽袖。女装主要由裙、衫、皮三件组成。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,女装以轻薄的纱罗为衣料,袒胸不着内衣,宽衣大袖,裙子长,一般用丝绸织成,上层妇女多穿工艺精细的“百鸟裙”,民间女子多穿“石榴裙”,发髻形式多样,多用珠宝、玉器装饰。

(6)波动期: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,提倡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,追求服饰从简,反对奢华,尤其对妇女服饰要求严格,皮帛、高髻、高冠等衣着、发饰也被取消,装束多为贴身的小袖对襟上衣、下着不长的裙子。衣边上有装饰和刺绣花纹,显得简朴。元代受蒙古族服饰的影响,妇女一般穿着左衽、半穿袖的袍服。这时期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、纺织技术的提高,棉布衣服使用较为普遍;明代服饰又远袭唐制,男子束发于顶,官吏戴乌纱帽。庶民、农民可穿着细纱或绢布衣服,商人只许穿绢布衣服,不许穿靴,只能穿皮扎。这是中国长期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在服饰上的反映。妇女服饰仍为上衣下裙,崇尚淡雅朴素。冬装出现了披风、帽兜等,同时年轻妇女还戴头箍。清代又废除了汉装,改穿满族装,尤其是朝廷官吏。民间男子要穿长袍短褂,戴瓜皮帽;女子则穿旗袍,外套马甲,穿高跟在足心的花盆底鞋。汉族女子则上穿袄衫,下身束裙,或加穿一件较长的背心,裙子以红色为多,后流行裤子。北方妇女多扎裤脚,上衣有对襟、大襟和琵聋襟等式样。清代还有挂披制度,男子的腰带上挂满了荷包、钱袋、扇套、香囊、小刀等多种饰物。妇女的化妆品有眉黛、粉、胭脂、口脂等,首饰有簪、钗、珠翠、花朵、梳子等。耳、臂、指上的饰物有耳铛、钏镯、指环等。妇女则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选用相应的装饰,而不可任意使用。这一时期男子的头式为前半部剃光,后半部留辫子,女子则高盘发髻。

热点排行>>
图文阅读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