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豫园位于上海南市旧城东北,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(公元1559年),初始面积不大,万历五年(公元1577年)后,陆续扩大达4.7万平方米。上海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,据说他为了奉养他的父亲而造此园,“豫园”即取“豫悦父亲”之意。园林面积现有2万平方米,有亭、台、楼、假山、阁、池塘等30余处,还有一些工艺精细、生动形象的砖刻、木雕,具有明、清两代南方建筑的艺术风格。
三穗堂位于豫园北门入口处。因其每扇窗格的花纹都雕刻着稻穗、麦苗、瓜果而得名。三穗堂内布置着豫园全景图的简介,成为豫园的“序厅”。在清代,豫园为园内最大的豆米业公所管辖着,是豆米业同行议价、议定标准斛的地方,所以又被称为“较斛厅”。
当年,官府也常在这里召集地主士绅传达皇帝的谕旨。因此,当年这里也是上海富商、士绅活动的重要场所。
豫园内有一面围墙,由五条巨龙装饰而成,这五条巨龙一是伏虎龙,二是穿云龙,三、四是戏珠双龙,五是睡龙。这五条巨龙蕴含了豫园的精灵秀气,乃是游豫园的必游之地。
得月楼是清乾隆二十五年(公元1760年)以后的建筑,在楼上可以俯视荷花池中的月色,故得其名。上海文人墨客常在此谈古论今,吟诗作画。清道光时期,得月楼又归上海布业公所管辖。楼上曾供奉过中国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。跤织亭位于得月楼西侧的回廊内,亭中16扇屏门上的16幅黄杨木雕图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纺纱织布技术和棉花栽培技术。
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、飘逸、光彩而恬淡的《桃花源诗并记》中,描绘了一个自由、安乐的理想社会,那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、称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