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人体疾病的影响

文章主题:传统医学  文章来源:文化杂谈  发布时间:2018-11-28 18:50:10

人体的生理疾病多种多样,造成人体生理疾病的因素也多种多样,既有遗传、体质、感染和理化损伤等生物方面的因素,也有精神刺激、情绪不良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心理方面的因素。据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,心理状态和情绪对躯体的功能与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

我国古代的医学对此早有研究,并且认为,一个人的心理状态,即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这七情,若过于波动,或波动的时间持续过久,就会引起阴阳不合、气血不足、经络阻塞或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,从而产生疾病。“喜则气缓,怒则气上,忧则气下,思则气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”,因而“大怒伤肝,暴喜伤心,思虑伤脾,惊、恐伤肾,悲、忧伤肺”。这七情中的任何一种情志不良,都有可能引起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,从而产生疾病。

情绪

半个世纪以来,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以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研究资料证明,人类的疾病有50% - 80%左右与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节奏有关。因为,强烈和持久的情绪因素,可影响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。如果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过久,这些生理功能的障碍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和发展,从而出现病理性的变化,成为真正的疾病。所以,曾有一位医学家说:“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当中,最能使人短命的,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。”

近年来,在西方国家兴起一种新的医学心理学理论,称作“感情应力学”。这种学说认为,人的思想、情绪受外界刺激造成的感情损伤日积月累,就会形成一种能量,即“感情势能”。当这种“感情势能”超过一定限度,就会使人体的消化、血液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失调,形成严重的社会心理疾病或加重原来已有的疾病。

由此可见,人类的健康与否,实际上是心理因素、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心情忧郁、悲伤可以致病,损害健康;心情愉快、乐观向上,则可以促进身心健康。这就是心理与疾病、心理与健康的直接利害关系。所以,有人提出“壮身必先壮志”、“养生莫若养性”和“休养还须有修养”的口号。老年人一定要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,千方百计提高思想修养,随时保持快乐的心境。这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,一定要自觉地去服用。

热点排行>>
图文阅读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