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花源究意在哪里?(2)

文章主题:人文地理  文章来源:文化杂谈  发布时间:2020-02-18 16:44:21

隆安三年(399年),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。隆安五年,第三次登陆,攻克广陵(扬州),后浮海至郁洲,打败了镇守在高公岛的东晋将领高雅之。最后,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。由陶渊明的诗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(丹阳)作》可知,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,他“往来海上”,高公岛战争期间,必亲赴战场,“登降千里余”。然而,他“目倦川途异,必念山泽居”,身在宦途,也只是“暂与园田疏”,依然时刻怀念他的田园生涯,最后还是要“终返班生庐”——返回他退隐的居处。

怀着这种心境做刘牢之的镇军参军,陶渊明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。看到高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,夹岸的桃林,鲜美的芳草,一径通幽的石峡“小口”,他也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“舍船从口入”,去游历那“良田美池”“桑竹垂阴”的宿城山凹。

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。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,写了《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》诗,发出过“犹怜陶靖节,诗酒每相亲”的感叹。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。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模仿陶渊明“在昔曾远游,直至东海隅”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:“我昔登胸山(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),出日观沧凉,欲济东海县,恨无石桥梁。”

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陶渊明的后裔,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,他曾著有《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》一书,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帝讲述了高公岛、宿城一带“鸡犬桑麻”的“太平景象”。道光也认为:“此境与桃花源何异?”这位皇上的“金口玉言”引起“海州人士逖听腾欢,咸以郁洲”为“乐郊”。

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“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”,绕以长28尺、广20尺的西回廊,长32尺、宽25尺的东回廊,合《五柳先生传》的文章,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,在门前植五株柳树,并栽植桃花,使陶祠“倚天照海,朱霞霭霄,云台倍觉鲜明”。陶澍还为陶祠书匾额:“羲皇丘人”。对联是:“此间亦有南山,看云归欲夕,鸟倦知还,风景何殊栗里;在昔曾游东海,忆芳草缘溪,林花夹岸,烟村别出桃源。…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”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。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,丰富了诗人桃花源的叹咏。沧桑十五世,昔年的“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,今已出入通达。

“桃花源”原型还可能不只是陈述在上面的几处。严格地说,它还是一个仅仅被猜出了一部分的谜。

热点排行>>
图文阅读>>